第(1/3)页 国府的仓促反攻以及惨痛失利,不仅让其在国内国际都出尽了洋相,也让列强们看出了其政治统治及军力的虚弱。 而国府为了挽尊而卖力开展的“胜利大宣传”和“胜利大表彰”,不仅成为了一个徒惹人笑的典故,更引起了此次遭遇惨重损失的抗日劲旅将士们反感甚至是痛恨。 英勇作战、舍命向前的部队,不仅没有功劳,甚至连补充都很迟缓。 而畏敌不前、坑害队友的部队,反而获得表彰,成为全军典范。 这样是非不分的区别对待,让裂痕深深刻在了这些精锐部队将士们心中。 这也为后续政治决裂埋下了伏笔。 相比这些国府抗战劲旅的愤怒,八路军上下如今已经不在乎国府怎么说怎么做了。 各部队各部门都专注着手中的工作,合力推动着部队继续发展壮大。 饱受三年大旱困扰的华北军民,一边继续抗击旱情保障民生,一边则是趁机修缮河道完善水利,同时全面布局工业建设,整片区域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。 华东华中战场,南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一边轮流休整,一边继续慢慢向南侵蚀鬼子占领区域,通过频繁小规模作战,继续消耗鬼子的有生力量,为后续大规模会战准备条件。 后方早已经培养好的民政及政治干部们也迅速赶来,丝滑顺畅的接管了近乎两省面积的新收复区域,稳定和恢复着被鬼子重创的社会民生。 而东北地区的发展更令人鼓舞。 由于没有政治掣肘,八路军在当地试行了彻底的土地及产业革命。 所有从鬼子侨民手中收缴的土地悉数分配到本地及迁入百姓手中,收缴的大型工厂则统一变革成国有工厂。 拥有着自己的土地,建设着属于自己的工厂,极大激发了四千余万东北百姓的生产热情。 配合上各类工农新技术的推广。 短短几个月时间,东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不仅全面恢复,还爆发出更胜以往的产能。 按照政府及后勤部门的说法,当地百姓热情高涨,积极生产生活,借助当地强大资源禀赋及较好气象,快速实现了丰产丰收。 第(1/3)页